第一单元实验: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实验
第三四单元实验: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、四单元实验
按照进度,刚刚学完第二单元,继续整理一下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实验,本单元实验较多,既是这一单元的重点,又是这一单元的难点。由于课时限制,所有实验不可能全部做完(科学每周2节,一学期不过40节课,所有实验都做一遍不现实),做成实验报告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背诵。
一、实验名称: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
实验器材:铁架台、烧杯、温度计、秒表
实验过程:
1、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。
2、将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,测量出此时热水的最高温度。
3、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。
4、观察记录,画出温度变化曲线图。
实验结论:
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,温度下降先快后慢。当水的温度降到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同时,温度不再变化。这是因为热水刚倒入杯中时,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差很大,热量散发很快;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度温差变小时,热量的散发速度就变慢了。
二、实验名称:热的传导
实验器材:酒精灯、蜡烛、试管夹、金属汤匙
实验过程及现象:
1、点燃蜡烛,在金属汤匙前端、中间和末端分别滴上蜡,等其凝固。
2、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的一端,用酒精灯对汤匙的另一端进行加热。发现离加热点最近的蜡烛油会先融化,离加热点远的蜡烛油后融化。
实验结论:
热在固体中,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,这种传热的方式叫做“传导”。
三、实验名称:热的对流
实验器材:烧杯、木屑、酒精灯、三脚架、石棉网
实验过程及现象:
1、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一些木屑。
2、把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,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。我们发现木屑在水流的带动下,先上升、后下降,不断循环。
实验结论:
液体受热上升、遇冷下降,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,这种传热方式叫做“对流”。
四、实验名称:探究热胀冷缩现象
实验器材:铜球装置、酒精灯、橡胶塞、玻璃管、锥形瓶、饮料瓶、气球、水槽
实验过程及现象:
1、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,发现实验前铜球恰好能通过铁环,而加热后无法通过铁环,冷却后铜球又可以通过铁环。
2、往锥形瓶内加满红色的水,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,用橡胶塞塞紧瓶口。记下玻璃管里水面的位置。把瓶子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,我们发现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了;再把瓶子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,我们发现玻璃管内的水面下降了。
3、把气球套在饮料瓶的瓶口上。将饮料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,我们发现气球变大了;再将饮料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,我们发现气球变小了。
实验结论:
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,体积会膨胀;冷却时,体积会收缩,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。
五、实验名称: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
实验器材:水、油、温度计、酒精灯、铁架台、烧杯、石棉网
实验过程:
1、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,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。
2、停止加热后,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,也测量6分钟。
实验现象:
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,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;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,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。
实验结论:
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。
六、实验名称:模拟雨、霜、雾的形成
实验器材:烧杯、酒精灯、铁架台、石棉网、玻璃片、易拉罐、冰块、食盐、温度计、湿毛巾
实验过程及现象:
1、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。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,可以观察到玻璃片上有水珠产生,随着时间的推移,小水珠越来越大,并不断落入烧杯中,就像下雨一样。
2、在易拉罐中加入冰块和食盐,将温度计插入易拉罐,观察到温度低于0℃后将易拉罐放在湿毛巾上,静置一段时间,可以观察到易拉罐底部形成了一层白色的冰晶,这就是霜。
3、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,把冰块放在杯口,可以观察到在冰块周围产生了白气,像雾一样漂浮在空中。
实验结论:雨、霜、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形成的。
七、实验名称: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
实验器材:大小不同的盘子、湿布、扇子
实验过程及现象:
1、往两只大小相同的盘子里倒入同样多的水,一只盘子放在温暖的地方,一只盘子放在冰箱中,可以发现放在温暖处的水蒸发速度更快。
2、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入同样多的水,放在阳光下晒,发现大盘子里的水蒸发速度更快。
3、在黑板上用水涂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,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,发现用扇子扇的水迹干得更快。
实验结论:
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环境的温度、蒸发面积、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