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热爱网络的小学教师

信息技术听课反思

3月5日,我在中心小学听了两节信息技术课,分别来自中心小学的袁秀金老师和实验小学的英勇老师,深有感触。虽然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也算“老人”了,但听了这两节课后我发现,自己距离“老手”还差得很远,下面简单说说我的几点体会。

一、信息技术课是最难上好的课,没有之一

长久以来,老师们都以为信息技术课是最好上的课之一,不过真正上过信息技术的老师,才会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的特殊之处。首先,师生的重视程度较低,特别是学生,根本不把这门课当课,只是抱着玩的心态来上课的,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。其次,信息技术课与语文数学等课程有很大的不同:变数太多。一般来说,要讲一节语文优质课,老师们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的内容上即可,只要设计好了课,上课前跟学生见个面,简单做些准备,正式上课的时候,只要老师水平足够高,对学生引导的好,就一定会上出一节成功的公开课。而信息技术则复杂得多,老师们不仅需要备教材,设计好课的内容,更需要备学生,因为学生的水平差距实在太大,有些学生早已熟练掌握,而有些学生还是完完全全的零基础,教师引导的再好,不会的还是不会,这样的情况是所有其他课都不会遇到的。除此之外,更要命的一点,信息技术课备课时还需要备硬件,要事先了解对方机房的基本情况,硬件如何、软件如何、网络情况如何,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重新安装所需软件、设置网络,甚至是调整硬件,这些情况也是其他课永远不会遇到的。另外,信息技术课必须有应急预案:机子坏了怎么办、软件问题如何解决、网络出问题怎么办、停电了怎么办,都要考虑周全,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是致命的。

二、学生水平参差不齐,后果很严重

上面我也已经提到了,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十分巨大,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,这个问题尤其严重,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,家里有电脑,可以上网,很早就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,而有些学生直到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都还没摸过鼠标。在平时的教学中,这也是让我十分头疼的问题,一个问题说的简单了,水平高的学生就会感到没什么意思,就不用心听讲,但是一旦稍稍拓展一些,水平低的学生就会茫然失措,不知道干啥。一节课下来,往往是水平高的学生感觉没劲,零基础的学生又感觉太难没学会。对于这个问题,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,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安排学生的座次,就近形成学习小组,学习的时候水平好的同学要帮助水平差的同学,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后,按照小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价。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部分解决学生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,但对于完全零基础的学生,这种方法也起不了多大效果,就算最后完成了,也只是“完成”而已,远远谈不上“学会”,至于信息素养的提升,更是没谱的事。不知道哪位老师有更好地方法,可以一起交流一下。

三、“教教材”还是“用教材教”,其实是个小问题

说到“教教材”和“用教材教”,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“用教材教”境界更高,更胜一筹,

但我觉得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,这真的不是一个什么大的问题。这次听课,实验小学的英勇老师抛弃了教材的情景设定,设计了一个更接近于学生生活的导入环节:首先给学生播放实验小学风景的幻灯片,让学生认识一下实验小学,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实验小学风景,不停地发出“哇”的声音,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,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出课题: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学校的演示文稿。我觉得这个导入是相当出彩的,开课几分钟就展示了授课教师的功底。不过好虽好,我却觉得这样做的意义不大,现在我们使用的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,四五六三个年级六册书是一个整体,编写老师设计了无数的教学情境,有些前后联系,有些则环环相扣,如果我们舍弃这些内东西,转而采用身边更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教学情境,可能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可能会更加明显,但我觉得这并不利于长期的教学,因为有些内容需要前后联系,你改了前面,后面就有可能发生断层。教材中这部分内容,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,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,是“教教材”还是“用教材教”都一样,不管黑猫白猫,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。所以,“用教材教”虽然境界更高,但只适合讲公开课的时候偶尔一用,“教教材”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。

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,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正。

赞(6) 打赏
转载请标明出处:高海鹏老师的博客 » 信息技术听课反思
分享到: 更多 (0)

留言 抢沙发

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